明朝御窑厂的没落
明代御窑厂虽然有光辉的时刻,但总会没落,从万历年间成书的《江西大志·陶书》中,就能发现没落的端倪。在里面有一段文字:“按逐年存贮
明代御窑厂虽然有光辉的时刻,但总会没落,从万历年间成书的《江西大志·陶书》中,就能发现没落的端倪。
在里面有一段文字:“按逐年存贮器皿,堆积日多,库役皂快乘机盗窃,董事者且拣择馈送。是以公家之物,徒济贪鄙之私。隆庆五年春,蒙抚院议行将存留器皿委官查解折俸,因验得东、西库房贮存各器体质粗粝、花色暗黑,类多不堪。近年如此,远可类推。节经建议发卖或兑民窑,乞无成兑者。”
这段文字透露的信息很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景德镇御窑厂
强制徭役转变为赋税,官窑落选瓷器不再被打碎
文中的“逐年存贮器皿”,意思是落选的瓷器不再被打碎,而是存储在当地的仓库中。
我们知道明朝早期,官窑落选的瓷器,一律就地砸碎掩埋,这样的制度到了万历年间已经不存在了。
早在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轮班制”制度废除,改为“班匠银”制度,这就是徭役制度的货币化,把徭役改为了赋税。
从这时候起,官窑的烧制费用,包括一切物料与人工,全部变为货币支付。也就是需要服徭役的工匠交钱给御窑厂,御窑厂花钱在市场上雇佣工人和购买物料。
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官窑烧制的产品不再是看不见的人工,而是白花花的银两。于是,成化朝之后,官窑落选的瓷器就不再被打碎,而是存储起来。
御窑厂管理陷入混乱
文中的“库役皂快乘机盗窃,董事者且拣择馈送。是以公家之物,徒济贪鄙之私。”说的是御窑厂的管理人员,经常偷盗公家瓷器,然后满足自己私欲。
从中我们可以看见,御窑厂的管理已经一片混乱,偷盗非常盛行。
落选品太次,不好折俸
文中的“隆庆五年春,蒙抚院议行将存留器皿委官查解折俸,因验得东、西库房贮存各器体质粗粝、花色暗黑,类多不堪。”说的是蒙抚院这个机构本来想把落选的瓷器折成当地官员的俸禄,但是发现这些落选品质量太差,所以不好折俸。
这就类似于工厂倒闭前,没有钱发工资,只能用工厂货物当工资发放。
建议把残次品卖到民间,但老百姓不上当
文中的“节经建议发卖或兑民窑,乞无成兑者。”说的是想把残次品卖到民间,或者和民窑换产品,但是没有老百姓买和换。
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官窑的东西又贵又不好,老百姓可不傻。
综合以上文字判断,可以发现御窑厂到了崩溃的边缘
上面这段史料,是万历年间成书,可以说是现场解说,真实性非常高。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御窑厂的管理非常差,偷盗盛行,产品质量也大不如前,可以说到了崩溃的边缘,类似于某工厂倒闭前的情景。
下一章我们将讲下御窑厂没落的原因,并且说出压垮御窑厂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