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30 二战德国海军(Kriegsmarine):近海/近岸防御力量-近海安全部队(Sicherungsverbände):扫雷舰部队、扫雷艇部队、清障船单位、多用途艇、护卫舰部队
题图说明:德国海军K级(或称柯尼斯堡级)巡洋舰,该级巡洋舰有三艘,分别是“柯尼斯堡”号、“科隆”号和“卡尔斯鲁厄”号,被称为 "侦
题图说明:
德国海军K级(或称柯尼斯堡级)巡洋舰,该级巡洋舰有三艘,分别是“柯尼斯堡”号、“科隆”号和“卡尔斯鲁厄”号,被称为 "侦察巡洋舰"。德国海军从未指望该级舰艇可同敌军同等战舰进行战斗,而是要其 "打了就跑"。柯尼斯堡级轻型巡洋舰的主要武器包括9门150毫米火炮,其中6门被安装在2个位于舰尾的三联装炮塔中,意在击退追击敌舰。
说明: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德军快艇部队(Schnellbootwaffe),这一篇,我们将介绍二战德海军另一只近海防御力量——安全部队(Sicherungsverbände),所谓的安全部队,指的是负责扫雷、布雷、巡逻和护航的海军单位。
正文:
一、安全部队(Sicherungsverbände)
(一)二战德海军安全部队(Sicherungsverbände)
在之前的文章喜欢撩驴的阿凡提:编号29 二战德国海军(Kriegsmarine):海军作战指挥体制中,我们不难发现,二战德国海军的战斗部队大都置于三个常设指挥机构:舰队司令部、北海舰队军区司令部、波罗的海军区舰队司令部。在后两个军区司令部下,分别设有北海安全司令部(Befehlshaber der Sicherung der Nordsee)和波罗的海护卫部队(Befehlshaber der Sicherung der Ostsee)。
在1939年后,各军区司令部下属的安全司令部由一位海军中将负责。随着越来越多海岸线、港口落入德军之手,海军成立了许多战略级指挥部,这些指挥部下均设有安全司令部。1944年11月,随着德国控制的水域迅速缩小,负责司令部安全的部队愈发集中于仅剩的高级指挥机构。德海军的安全部队通常指的是负责扫雷、布雷、巡逻和护航的海军单位(大部为支队规模),这些部队在战争中被整编为11支安全舰队(Sicherungsdivisionen)及一支专门训练单位。例如,在1941年,第1安全舰队(1.Sicherungsdivision)下辖如下单位:
第15扫雷支队(15.Minensuchflottille);
第22扫雷支队(22.Minensuchflottille);
第32扫雷支队(32.Minensuchflottille);
第34扫雷支队(34.Minensuchflottille);
第13前哨/巡逻艇支队(13.Vorpostenflottille);
第20前哨/巡逻艇支队(20.Vorpostenflottille);
第12号前哨支队(12.Minenräumschiff);
第145、147、148和149号清障船(Sperrbrecher);
上图说明:一般扫雷舰作用是探测水雷并使其失效,但二战德国海军却发展出了另一种概念——“保护船”概念,其直接产物便是前哨船(Sperrbrecher,或译为开拓者)。所谓的前哨船,是提前进入危险航道引爆地雷或为更宝贵的军舰挡雷的专门舰只,这些船只必须非常坚固以便承受地雷爆炸。至1940年,磁性水雷开始普及,盟军飞机经常在夜间进行空中投放,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排除这些水雷,那么它们可能会对水面舰艇或潜艇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德军前哨船为此专门配备了VES磁场感应系统,该系统可在安全距离内引爆磁性水雷。除了为水面舰艇与U艇探路外,前哨船还配备了防空炮与防空气球。德海军在战争期间使用商船改造了100多艘探雷舰,这些舰艇的标准排水量约为5000吨,战损率达到50%。战后,幸存的前哨船再次被该作商船,有些一直服役到1970年代。
(二)战争徽章
早在1940年,海军便为安全部队设计了战争徽章,名为Kriegsabzeichen für Minensuch-, U-Bootsjagd- und Sicherungsverbände(扫雷舰、潜水艇和安保单位战争徽章)。该徽章由著名柏林平面艺术家奥托·普拉切克操刀,于1940年8月31日在雷德尔将军授权下进行设计,并在同年的9月11日开始颁发,完成至少三次战斗任务的人可以获得该徽章。与海军其他兵种的战争徽章一样,该徽章也同奖励文件一起发放,该文件记录了个人战功记录和服役记录。该徽章一般佩戴在制服左胸上。
扫雷舰、潜水艇和安保单位战争徽章的外缘为一圈椭圆橡叶花环组成,花环顶端是一只德国鹰,鹰爪上有一个小小的纳粹标志。在花环中心则为从海中升起的水柱,表示的意义很丰富——在扫雷任务中引爆的水雷、在潜艇追击任务中引爆的深水炸弹。徽章背面则有垂直或水平铰链式针孔用于佩戴。
二、德国海军扫雷舰 (Minensuchboote)
1935年,德国正式开始重新武装,此时海军的许多扫雷舰都是一战老旧舰只。扫雷舰在之前的战斗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身是一型成功的、高适航性的船只,它拥有相对强大的武器装备。当时,扫雷舰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平时,扫雷舰的动力装置需要熟练技术人员进行仔细维护,这在和平时期还好说,但在人力资源紧俏的战时,情况则截然不同。比如,在战争后期,由于燃料短缺,德军扫雷舰的出勤率大为降低。德海军扫雷舰一般不似大型水面舰艇那样有像样的名字,仅以字母 "M "为前缀。
(一)M35型扫雷舰(Minensuchboot 35)
至战争结束,德国总共建造了68艘M35型扫雷舰,其中将近一半(30艘)折损。幸存下来的M35型扫雷舰在战后则被分配给了盟国,其中17艘给了美国,13艘给了苏联,5艘给了英国皇家海军。美国海军在1950年代中期将5艘M35型扫雷舰返还给新成立的联邦德国海军。
M35型扫雷舰(Minensuchboot 35)的生产批次
造船厂 | 编号(前缀M) | 数量/艘 |
---|---|---|
汉堡施特尔肯造船厂 | 1~3,10,13~16,25~28 | 12 |
什切青奥德韦克造船厂 | 4~6, 11, 17~19, 29~32, 151~156 | 17 |
吕贝克弗伦德沃克造船厂 | 7~9, 12, 20~24 | 9 |
吕贝克机械工程公司 | 33~34, 81~85 | 7 |
埃尔宾施肖造船厂 | 35~36 | 2 |
不来梅阿特拉斯造船厂 | 37~39 | 3 |
韦瑟明德里克默斯沃夫特造船厂 | 101~104 | 4 |
梅梅尔林德瑙造船厂 | 131~132 | 2 |
罗斯托克海王星股份有限公司 | 201~206 | 6 |
汉堡德意志船厂 | 251~256 | 6 |
总计 | 68 |
M35型扫雷舰(Minensuchboot 35)的主要性能参数
项目 | 数值 | 项目 | 数值 |
---|---|---|---|
长度/m | 68 | 动力系统 | 2台3200马力发动机 |
宽度/m | 8.7 | 最高速度/节 | 18 |
排水量/吨 | 870 | 最大航程/海里 | 5000 |
武器装备 | -2门105毫米火炮t -1门37毫米高射炮 -2门20毫米高射炮tt -4具深水炸弹发射器,最多可载30枚水雷 | 额定人数/员 | 107 |
(二)M40型扫雷舰(Minensuchboot 40)
M40型扫雷舰的技术参数与M35级相似,由于采用了燃煤锅炉而不是M35级的燃油锅炉,但它比后者更易制造且出勤率更高。德国一共制造了131艘M40型扫雷舰,主要是在荷兰的造船厂建造。M40型扫雷舰的装备与M35级大致相同,包括1门105毫米主炮、2门双联装37毫米高射炮、1门单联37毫米高射炮、1门20厘米高射炮、2门双联20毫米高射炮、2挺机枪。
将近半数M40型扫雷舰折损在战场上,其余则在战后赔付盟国海军——25艘归美国海军,30艘归苏联,13艘归英国皇家海军。和M35一样,美国海军在1950年代将5艘M40型扫雷舰送回联邦德国海军。有趣的是,在1990年代中期,罗马尼亚海军的战斗序列中依旧有数艘M40型扫雷舰。
M40型扫雷舰(Minensuchboot 40)的主要性能参数
项目 | 数值 | 项目 | 数值 |
---|---|---|---|
长度/m | 62.3 | 动力系统 | 2台2400马力蒸汽轮机 |
宽度/m | 8.9 | 最高速度/节 | 17 |
排水量/吨 | 775 | 最大航程/海里 | 4000 |
武器装备 | -1门105毫米火炮t -1门37毫米高射炮 -2门20毫米高射炮tt -4具深水炸弹发射器,最多可载30枚水雷 | 额定人数/员 | 74 |
M40型扫雷舰(Minensuchboot 40)的生产批次
造船厂 | 编号(前缀M) | 数量/艘 |
---|---|---|
不来梅阿特拉斯造船厂 | 261~267 | 7 |
韦瑟明德里克默斯沃夫特造船厂 | 271~279 | 9 |
梅梅尔林德瑙造船厂 | 291~294 | 4 |
莱厄温特韦泽尔造船公司 | 301~307 | 7 |
什切青奥德韦克造船厂 | / | 8 |
吕贝克机械工程公司 | 329~330 | 2 |
罗斯托克海王星股份有限公司 | 341~348 | 8 |
埃尔宾施肖造船厂 | 361~377 | 17 |
埃尔斯弗莱特造船厂 | 381~389 | 9 |
鹿特丹德鲁格多克造船厂 | 401~408 | 8 |
弗利辛恩荷兰皇家造船厂 | 411~416 | 6 |
斯希丹威尔顿·菲耶诺德造船厂 | 421~428 | 8 |
阿姆斯特丹荷兰谢普斯布造船厂 | 431~438 | 8 |
纳姆卢兹机械工程制造公司 | 441~446 | 6 |
斯希丹古斯托有限责任公司 | 451~456 | 6 |
阿姆斯特丹荷兰道克造船厂 | 459~463 | 5 |
克里芬斯海普沃文机械制造厂 | 467~471 | 5 |
金德代克施密特造船厂 | 475~476 | 2 |
博尔内斯博尔造船厂 | 483~484 | 2 |
阿姆斯特丹韦绍尔&斯海普斯沃文造船厂 | 486 | 1 |
金德代克施密特·佐恩造船厂 | 489 | 1 |
博尔内斯谢普斯布沃夫特兄弟造船公司 | 495~496 | 2 |
总数 | 131 |
(三)M43型扫雷舰(Minensuchboot 43)
M43型扫雷舰是二战德国海军的最后一型扫雷舰,采用模块化设计,因此其主要单元的建造可分散进行,最后在船厂统一组装。虽然德国海军订购了160多艘M43型扫雷舰,但最终仅建成17艘,还有部分舰只处于不同建造阶段。M43型扫雷舰的武器装备更加强大,也更加可靠,与M40一样,该舰配备了燃煤锅炉,部分M43型扫雷舰一直服役到1960年代。
M43型扫雷舰(Minensuchboot 43)的主要性能参数
项目 | 数值 | 项目 | 数值 |
---|---|---|---|
长度/m | 67.8 | 动力系统 | 2台2400马力蒸汽轮机 |
宽度/m | 9 | 最高速度/节 | 17 |
排水量/吨 | 821 | 最大航程/海里 | 3600 |
武器装备 | -2门105毫米火炮t -2门37毫米高射炮 -1门20毫米高射炮tt -4具深水炸弹发射器,最多可载24枚水雷 | 额定人数/员 | 90 |
M43型扫雷舰(Minensuchboot 43)的生产批次
船厂 | 编号(前缀M) | 数量/艘 |
---|---|---|
罗斯托克海王星造船公司 | 601~612 | 12 |
科尼斯堡斯希乔造船厂 | 801~805 | 5 |
总数/艘 | 17 |
(四)德海军扫雷舰的部署情况
支队番号 | 部署地域 | 部署时间段 |
---|---|---|
1 | 波罗的海/北海 | 1924~1945 |
2 | 波罗的海/北海 | 1936~1944 |
3 | 挪威/波罗的海 | 1940~1945 |
4 | 北海/大西洋海岸 | 1939~1945 |
5 | 挪威/北海/波罗的海 | 1940~1947 |
6 | 北海/大西洋海岸 | 1939~1944 |
7 | 波罗的海/北海 | 1939~1945 |
8 | 大西洋海岸 | 1941~1945 |
9 | 挪威 | 1943~1947 |
10 | 大西洋海岸 | 1943~1944 |
11 | 北海/波罗的海/挪威 | 1939~1945 |
12 | 波罗的海/北海 | 1939~1947 |
13 | 波罗的海/北海 | 1939~1942 |
14 | 北海 | 1939~1941 |
15 | 波罗的海/挪威 | 1939~1943 |
16 | 北海/英吉利海峡 | 1939~1943 |
17 | 波罗的海/北海/挪威 | 1939~1942 |
18 | 北海/英吉利海峡/挪威 | 1939~1942 |
19 | 波罗的海/挪威 | 1939~1943 |
21 | 北海/挪威/波罗的海 | 1942~1945 |
22 | 北海/挪威/波罗的海 | 1942~1945 |
23 | 挪威/波罗的海 | 1942~1947 |
24 | 英吉利海峡群岛 | 1942~1945 |
25 | 北海/挪威/波罗的海 | 1942~1945 |
26 | 法国海岸 | 1943~1944 |
27 | 北海/荷兰 | 1943~1945 |
28 | 大西洋海岸/海峡 | 1943~1944 |
29 | 卡特加特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 | 1943~1945 |
30 | 挪威 | 1943~1945 |
31 | 荷兰/波罗的海 | 1940~1945 |
32 | 荷兰 | 1940~1944 |
34 | 荷兰 | 1940~1945 |
36 | 荷兰/波罗的海 | 1940~1945 |
38 | 英吉利海峡/荷兰/卡特加特海峡 | 1940~1945 |
40 | 法国海岸 | 1940~1944 |
42 | 法国海岸 | 1940~1944 |
44 | 法国海岸 | 1940~1944 |
46 | 法国海岸 | 1942~1945 |
52 | 挪威 | 1941~1945 |
54 | 挪威 | 1940~1944 |
56 | 挪威 | 1940~1945 |
70 | 地中海 | 1943~1944 |
三、德国海军扫雷艇(Räumboote)
德国海军扫雷艇(Räumboote)大都用作近海扫雷任务,通常兼作巡逻艇或护卫艇。德国海军的扫雷艇也是由德国著名快艇生产商奥托-吕尔森造船公司制造的。德国海军所谓的R型艇(Räumboote)和S型艇(Schnellboot)在外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区别是R型艇(Räumboote)不携带鱼雷武器。
海军的第一批16艘扫雷艇(编号:R1~R16)服役于1930年,其中R1~R8的排水量为43吨,R9~R16则为52吨。武器装备只包括一挺重机枪和至多六枚水雷。早期的R型艇很容易识别,其第一批(R1~R8)的前甲板是凸起的,后续批次(R9~R16)则为平铺的。
1934年,德国海军引入一款大型扫雷艇(编号:R17~R24),这些大型艇的排水量为120吨,携带两门20毫米火炮、8枚水雷。1936年,德国海军又引进一款类似1934年制大型艇但比其略小的变型,该艇吃水更大,编号为R21~R40。1934年和1936年的型号在二战中仍在生产。1942年,奥托-吕尔森造船公司又开发了一款排水量为165吨的更大型号,这种型号有更重的武器装备,包括1门37毫米火炮和2门20毫米火炮。德国海军订购了200多艘,但至战争结束时,仅完成了大约75艘。
德国海军扫雷艇(Räumboote)部队各支队(Räumboote Flotillas)部署情况如下:
支队番号 | 部署地区 | 部署时间段 |
---|---|---|
1 | 波罗的海/北海/海峡 | 1939~1947 |
2 | 北海/英吉利海峡 | 1939~1944 |
3 | 波罗的海/北海/海峡/黑海 | 1939~1944 |
4 | 北海 | 1940~1945 |
5 | 波罗的海/北海 | 1939~1945 |
6 | 英吉利海峡/地中海/亚得里亚海 | 1941~1945 |
7 | 英吉利海峡/北海 | 1940~1946 |
8 | 北海/英吉利海峡 | 1942~1946 |
9 | 英吉利海峡 | 1942~1947 |
10 | 英吉利海峡 | 1942~1944 |
11 | 英吉利海峡 | 1939~1940, 1942~1944 |
12 | 英吉利海峡/亚得里亚海/爱琴海 | 1942~1945 |
13 | 北海 | 1942~1957 |
14 | 英吉利海峡/波罗的海/北海 | 1943~1946 |
15 | 波罗的海/北海 | 1944~1945 |
16 | 挪威 | 1944~1947 |
17 | 波罗的海/英吉利海峡 | 1944~1947 |
21 | 挪威 | 1943~1946 |
25 | 北海 | 1943~1946 |
30 | 黑海 | 1943~1944 |
德国海军扫雷艇(Räumboote)还有一个挪威浅水区专用型号。1940年10月,一名叫做汉斯·巴特尔斯的中尉军官根据挪威渔船自行为自己的部队改造了12艘扫雷艇,这12艘艇被士兵们称为小矮人(Zwerge),其部队也唤作老虎队,所有艇均悬挂着印有咆哮的虎头和交叉的剑的旗帜。为了提高部队的士气,巴特尔斯中尉甚至制作了一徽章与特别证书颁发给部队成员。尽管这个举措取得了成功,但海军上级并不欣赏这种主动性,巴特尔斯随即被调往Z-34号驱逐舰。
四、前哨艇或巡逻艇(Vorpostenboote)
Vorpostenboote,直译为 “前哨艇或巡逻艇”。德海军所谓的前哨艇或巡逻舰(Vorpostenboote)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术语,用来指各种用于巡逻任务、为护航船队形成外部保护屏障并守卫小型港口的舰艇。前哨舰主要是使用从占领区国家强征的捕鲸船或渔船改造而来。前哨舰或巡逻舰被编成33个前哨/巡逻艇支队(Vorpostenflottille),这些部队的部署情况如下:
部署地区 | 支队番号 |
---|---|
波罗的海 |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
北海 |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
法国 | 2, 4, 6, 7, 15, 18 |
荷兰 | 8, 11, 13, 14, 20 |
丹麦 | 9, 10, 16, 18, 19 |
挪威 | 63, 64, 65, 66, 67, 68 |
地中海 | 70 |
除了缴获和征用的民用船只外,德国海军还根据民用渔船专门设计建造了数艘专门类型前哨艇,这些船只以坚固和高适航性而闻名,它们被德国海军称为Kriegsfischcutter(战船),除了用于巡逻工作外,还可用于扫雷、反潜任务。
五、猎潜艇(U-Jagd boote)
德国海军的反潜任务主要由扫雷艇部队(Räumboote Flotillas)和前哨艇或前哨/巡逻艇支队(Vorposten flottille)进行的,但还是组建了少量猎潜艇部队(Unterseebootsjagdflottillen)。海军原本打算为猎潜部队研发建造专用舰船,并制定了相应规格。但在最终的论证研究阶段,大多数人认为没有必要再专门设计研制专用舰艇,可改用现有舰艇,比如M35级扫雷舰担负猎潜任务。由于专门猎潜舰艇并未成功列装,因此,U-Jagd boote被用来描述任何执行此类任务的舰艇。
猎潜艇支队(Unterseebootsjagdflottillen)的部署情况如下:
支队番号 | 部署地区 | 部署时间段 |
---|---|---|
1 | 黑海/波罗的海 | 1943~1944 |
2 | 亚得里亚海 | 1944 |
3 | 黑海/波罗的海 | 1944 |
11 | 波罗的海/挪威 | 1939~1945 |
12 | 北海 | 1939~1945 |
14 | 挪威/法国 | 1940~1945 |
17 | 挪威 | 1939~1945 |
21 | 爱琴海 | 1941~1944 |
22 | 西地中海 | 1942~1945 |
23 | 黑海 | 1944 |
六、多用途艇(Mehrzweckboote)
1943年3月,德国海军下达了研制生产新型多用途艇(Mehrzweckboote)的命令。新船实际上是德国海军扫雷艇(Räumboote)的一个VIP升级版本,拥有包括鱼雷在内的更重型的武器。海军打算使用这种新型多用途大艇取代扫雷艇(Räumboote)、前哨艇或巡逻艇(Vorpostenboote)。
多用途艇(Mehrzweckboote)很快设计出来,它是一种排水量达290吨的大艇,长52米,宽7.2米,采用一台6缸柴油机。虽然速度仅有14节,但足以满足护送较慢舰艇的需要。武器装备包括2门88毫米火炮、1门37毫米火炮和8门20毫米高射炮,以及2具装于艇首的鱼雷发射管。
德国海军原本打算由汉堡斯图尔肯船厂建造12艘,但最后仅完成了一艘——Mehrzweckboote 1(简写MZ1)。Mehrzweckboote 1是以传统建造方式建造,但海军打算以后采用模块化生产组装。MZ1于1944年4月16日下水,测试过程中广受海军官兵好评。但由于战争后期资源紧张,除了Mehrzweckboote 1(简写MZ1),仅完成3艘舰艇的龙骨铺设。关于MZ1的使用测试情况与最终命运的记录几乎不存在,普遍认为它在埃克恩弗德被英军俘获。
七、清障船(Sperrbrecher)
上图说明:一般扫雷舰作用是探测水雷并使其失效,但二战德国海军却发展出了另一种概念——“保护船”概念,其直接产物便是前哨船(Sperrbrecher,或译为开拓者)。所谓的前哨船,是提前进入危险航道引爆地雷或为更宝贵的军舰挡雷的专门舰只,这些船只必须非常坚固以便承受地雷爆炸。至1940年,磁性水雷开始普及,盟军飞机经常在夜间进行空中投放,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排除这些水雷,那么它们可能会对水面舰艇或潜艇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德军前哨船为此专门配备了VES磁场感应系统,该系统可在安全距离内引爆磁性水雷。除了为水面舰艇与U艇探路外,前哨船还配备了防空炮与防空气球。德海军在战争期间使用商船改造了100多艘探雷舰,这些舰艇的标准排水量约为5000吨,战损率达到50%。战后,幸存的前哨船再次被该作商船,有些一直服役到1970年代。
清障船(Sperrbrecher)的职责是护送己方舰船沿着待清除路径穿过防御性雷区屏障进出德国控制的港口,并引爆敌人埋设的水雷。德国海军的大多数清障船(Sperrbrecher)以强征的占领区商船或本国商船改造的,船员由商船海员和少量海军人员组成。这些舰船也被称为 "特殊用途商船"(Handelsdampfer zb V)。
清障船(Sperrbrecher)的船舱里装满了浮力材料,这使它在遭遇水雷时仍能保持漂浮状态,船头也被大大加强。尽管如此,引爆一枚水雷也可轻易地炸毁一艘清障船(Sperrbrecher),所以在这种类型的船上服役,一定需要强大的神经。
每艘清障船(Sperrbrecher)上的武器装备各不相同,德国海军从未期望该舰艇可与敌人水面舰艇交战,因此多为其加装高射炮。在战争中后期,典型的武器装备可能包括2门105毫米高射炮、6门37毫米高射炮、14门20毫米高射炮。德国海军将清障船(Sperrbrecher)编为7个支队。和扫雷舰部队一样,战争结束后仍有数个单位在役,用于清除欧洲海岸的遗留水雷。
八、护卫舰(Geleitboote)与海军护航部队
二战德国海军的护卫舰艇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专门建造的护卫舰(Flottenbegleiter),以F开头编号。另一类为临时改造的舰艇。德国在战前就建造了10艘护卫舰。德海军第1艘护卫舰于1935年12月下水,最后一艘则于1938年3月下水。这些舰艇主要用于为德国级装甲舰提供护卫。但这些护卫舰所安装的高压锅炉存在技术问题,因此,海军认为这些舰艇并不实用,因此,在生产了10艘后便停产了事。
德国海军护卫舰(Geleitboote)的生产批次与生产厂商如下表:
生产厂商 | 编号(F前缀) | 数量/艘 |
---|---|---|
基尔德意志船厂 | F1~F6 | 6 |
汉堡布洛姆&福斯船厂 | F7~F8 | 2 |
威廉港海军船厂 | F9~F10 | 2 |
总计 | 10 |
由于德国护卫舰的低劣性能,德国海军决定将这些舰艇用作扫雷舰,但在随后的演习中,这些护卫舰经常出现各种故障,海军一怒之下决定将2支护卫舰支队(1.Geleitflottille&2.Geleitflottille)解散,并计划将相应舰艇(F1~F10)转作非战斗任务。
1935~1938年,德国海军专用护卫舰(F1~F10)在护卫舰部队(Geleitflottille)的装备情况:
护卫舰支队(Geleitflottille)番号 | 护卫舰编号 |
---|---|
1 | F1, F2, F5, F6, F9, F10 |
2 | F3, F4, F7, F8 |
德国海军专用护卫舰(F1~F10)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项目 | 数值 | 项目 | 数值 |
---|---|---|---|
长度/m | 68 | 动力系统 | 2台14000马力涡轮发动机 |
宽度/m | 8.7 | 最高速度/节 | 18 |
排水量/吨 | 870 | 最大航程/海里 | 5000 |
武器装备 | -1门105毫米火炮 -1门37毫米高射炮 -4门20毫米高射炮 -4具深水炸弹发射器,最多可载30枚水雷 | 额定人数/员 | 24 |
但1939年9月的战争则改变了这一切,在战时条件下,德国海军不得不对其进行技术改造,以便利用一切可用舰艇。1939年12月,在行动中,作为护卫舰的F9号被一艘英国潜艇用鱼雷击沉,而其他舰船实战表现很糟,海军决定对其放弃治疗。因此,F2、F5、F7、F8和F10被扔给了潜艇部队,用作鱼雷回收船,以及为潜艇护航。F1号则被移交给驱逐舰司令部作为补给/指挥舰,F3被分配给了扫雷舰司令部担任同样的角色,在1945年5月被盟军飞机击沉。F4则在水雷实验司令部(Sperrversuchskommando)和鱼雷实验司令部(Torpedoversuchsanhalt)担任试验船,但在1944年重新用作扫雷舰。F6号被分配至水雷司令部,参与了挪威战役,在整个战争期间,它一直在执行布雷和护航任务,最终在1945年4月,盟军对威廉港的一次攻击中被击沉。
德国海军护卫舰(Geleitboote)在1939年的分配情况如下表:
舰艇编号 | 分配情况 |
---|---|
F1 | 用作扫雷指挥舰。 |
F2, F4, F7 | 改作鱼雷回收船。 |
F3, F6 | 拆除大部分武器装备,增加额外舱室后用作拖船。 |
F5, F8, F9, F10 | 分配给反潜学校作为训练舰。 |
尽管这10艘护卫舰存在严重缺陷,但相对幸运的是,10艘舰艇中有6艘在战争中幸存下来,部分舰艇在战后继续服役。例如,F7号在苏联海军中一直服役到1956年。尽管二战德国护卫舰作为一型武器装备完全失败,但护航部队却并未废止,德国海军总共组建了7支护航支队(见下表)。
二战德国海军护航支队(Geleitflottille)统计表:
支队番号 | 部署地点 | 部署时间段 |
---|---|---|
1 | 亚得里亚海 | 1944~1945 |
2 | 亚得里亚海 | 1944~1945 |
3 | 地中海 | 1943~1944 |
4 | 地中海 | 1943~1944 |
5 | 波罗的海 | 1945 |
30 | 黑海 | 1943~1944 |
31 | 黑海 | 1942~1944 |
九、其他
除了之前介绍的部队外,安全保障部队还下辖数支特殊单位:
清障部队(Netzsperrverband)负责维护德国港口和海军基地周围的防护网布设及拆除,执行这类任务的船只被归类为Netzleger或Netztender(译为铺网船)。这些部队所辖单位按部署地点编号,例如北海清障支队(Netzsperrflottille Nord)。
港口防卫部队(Hafenschutzflottillen)通常装备武装拖网渔船和武装拖船等小型船只,顾名思义,该部队长期驻扎在港口以保护设施。德国海军一共拥有有3支港口防卫支队——库克斯港防卫部队、威廉港防卫部队和博尔库姆港防卫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