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热+燃气采暖系统双热源系统怎么做?(1) 理解和挖掘客户需求
前言:经常有朋友问我,或者在网络上讨论,集中供热+燃气采暖系统的双热源系统,该如何组建系统?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有集中供热覆盖的地区,
前言:
经常有朋友问我,或者在网络上讨论,集中供热+燃气采暖系统的双热源系统,该如何组建系统?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有集中供热覆盖的地区,去打开燃气壁挂炉销量的一个破局点,否则在有集中供热覆盖的地区,燃气壁挂炉是几乎不可能销售出去的。值得花时间来深挖一下,所以我特意写两篇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要强调的是,这个技术问题实际上根源并不在如何去做这样一个系统,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如何理解、挖掘以及引导客户需求的问题。 这是我们很多朋友在业务中碰到技术问题常犯的一种错误:即把技术问题简单只当做技术问题,纯粹只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 我以前和现在也经常犯这个错误,只是我现在经常提醒自己:任何技术问题的背后,一定有其更深层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而非技术问题本身,通常这种根源往往是客户的需求。
因此我们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来从理解、挖掘客户需求来入手。
理解客户需求
首先,客户为什么要做双热源系统? 如果跟客户聊一聊,会发现会有两种典型的需求。
典型需求一:
暂时没有集中供热,但未来会有集中供热,需要做双热源系统,作为过渡。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于非传统集中供热区域,例如:武汉、贵阳、合肥等有零星集中供热的城市,或者一些虽然是传统集中供热区域,但是集中供热管网相对薄弱的新区或者郊区。 集中供热管网还在发展,房开商有时候会把集中供热作为地产项目的一个卖点,项目交付时,
集中供热管网还没接入, 开发商承诺未来会接入,但是眼下装修入住,就需要一套双热源系统作为过渡。
典型需求二:
已经有集中供热了,但是对集中供热不满意。需要做双热源系统来改善供热品质和舒适度。
挖掘客户需求:
客户需求有了,但我们别着急跳进去,着急开始组建系统,先多问客户一句为什么?再深挖一步!
那么我们就从两种典型需求,分别开始深挖。
在第一类典型需求里,如果你问客户,为什么要做双热源,我想客户一定会告诉你:集中供热好,便宜、舒适,反正就是好。
那么客户的这个想法或者是预判,真的是对的吗?
显然不是,我们分几种情况来讨论:
情况 1-1:
集中供热费用高于燃气采暖系统的情况。
只要房屋保温性能比较好,并且用户对于采暖没有有不正常的采暖温度需求,例如需要像东北人民,家里低于二十三四度,不能穿单衣单裤,恨不得要二十五六度。 如果不满意那就开始玩命投诉热力公司。正常采暖温度18-20度,没事别长时间开窗。
那么在这两个条件下,同等舒适度下,集中供热的费用,基本是高于燃气采暖系统的。 因为集中供热系统的一次能源,在很多情况下,同样是稀缺资源,价格不低,甚至有些集中供热系统本身也是用燃气的,而且集中供热系统还有输配成本、管理运维成本、管网的初投资,热力公司还要盈利。 燃气系统只要做好系统,选好锅炉,使用成本一定是比集中供热低的。
情况 1-2:
集中供热费用低于燃气采暖系统的情况
由于我们国家集中供热收费体制的问题,即按面积收费,而不是按实际消耗热量付费,对集中供热收费体制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我的《南方集中供热》系列专题,链接如下:
鸟叔说人话之年终回顾、索引(五)南方采暖 - 知乎 (zhihu.com)
那么由于这种畸形的集中供热收费制度,在下面这些情况下,集中供热的费用是低于燃气采暖系统的:
- 房屋保温实在太差
- 用户对供热温度有过高要求,例如要求到二十三四度,甚至是而是二十五六度
- 有长时间开窗通风的习惯
- 不要钱或者福利补贴性质的集中供热
在第二类需求里,已经有集中供热,但是需要双热源系统来改善舒适度的,也同样可以进行细分。
情况 2-1:
集中供热在采暖季是足够舒适的,但用户希望延长采暖时间,解决初寒期和末寒期,集中供热没有开始前和结束后,那两段时间的舒适度问题。 在北方,这个时间段,如果舒适度要求高的人,大概会有前后各一个月的时间,总计2-3个月。 例如我家,在北京,每年十一左右开燃气采暖,11月15号转集中供热, 3月15号集中供热停止后,开燃气采暖,一般会持续到5月1号以后。
情况 2-2:
集中供热在采暖季温度不足,这种情况也是有的,集中供热因为多种原因,也许是技术原因,也许是经济原因,在采暖季节温度不足,用户迫切需要增加燃气系统,做双热源来解决采暖季供热舒适度的问题。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 理解客户需求和更准确地定位客户对于集中供热+燃气采暖双热源系统的需求。 也许还有遗漏,但是逻辑思路是一样的:客户要,我们要问问为什么,稍微深挖一下。
至于,怎么办,为了避免篇幅太长,我们留到后面的章节:引导客户需求,和如何组建系统来讲。
我是鸟叔,整天瞎琢磨的鸟叔,如果你觉得我们的文章有用,请点赞并帮助我们传播。
鸟叔随笔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