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磊眼中的壁挂炉行业2020:黑天鹅,复苏,喜忧参半,思变!
袁磊眼中的壁挂炉行业2020:黑天鹅,复苏,喜忧参半,思变!——访格兰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HVAC OEM亚洲区总监袁磊前言2021年1月6-8日广东顺
袁磊眼中的壁挂炉行业2020:黑天鹅,复苏,喜忧参半,思变!
——访格兰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HVAC OEM亚洲区总监袁磊
前言
2021年1月6-8日广东顺德,一年一度,第八届壁挂炉产业零配件采购节即将来袭!每年如此,在春节前,在一年的开端,壁挂炉产业的同仁都会齐聚采购节这个行业顶级平台,一起回顾过去一年的得失,共同探讨展望行业来年的方向。
趁此机会,青戈尔资讯旗下《供暖信息》报采访了第八届采购节主冠名商格兰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HVAC OEM亚洲总监袁磊先生。在这次采访中,我们与袁磊一起回顾了2020年壁挂炉行业的发展情况,他用了四个词进行形容:黑天鹅,复苏,喜忧参半,思变。
并共同探讨和展望壁挂炉行业2021年的发展方向,其中“后煤改气”等行业焦点话题,袁磊都给出了他的看法和观点。
—— 以下是《供暖信息》报与袁磊的精彩对话实录!——
1.
《供暖信息》报:您好,袁先生!第一个问题,首先想请你用一个字或者词甚至一个句子来形容一下2020年的壁挂炉行业?并详细阐述其涵义。
袁磊:
我认为每一个季度都可以有一个词来形容。
第一季度是“黑天鹅”;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使包括壁挂炉在内的绝大多数行业处于几乎完全停滞的状态,如何坚持存续成为各大品牌厂家最常讨论的话题。
第二季度的关键词是“复苏”;随着国家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蔓延,社会经济活动逐渐恢复,积压的市场需求出现了短期的集中释放,同时国家果断以投资战略拉动GDP,煤改气的开标数大幅上涨,给壁挂炉打了一记强心针,行业信心明显增强。
第三季度的关键词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有些厂商接到了不少的单子,有的甚至恢复到了2017年的水平,还在短期小范围内出现了供应链紧绷的状态。忧的是,三季度煤改气的开标总量较二季度下滑厉害,煤改气大省河北的开标数量明显降低,其它省份新增的煤改气数量明显不能补上河北的下滑量,零售和精装房项目的品牌集中度不断提高,这类市场向品牌知名度较强的厂家不断聚集。人民币开始升值,对出口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四季度的关键词是“思变”;2020年是严格意义上煤改气的最后一年,煤改气开标数量在三季度骤减,再加上这几年很多厂家做煤改气的投入产出不尽如预期。此外,第四季度是各个厂家明年规划的时间节点,触发了各个厂家在新规划中思考如何重新回到零售和精装房市场,以及如何经营后煤改气市场。由于这几年各个厂家的战略和策略不同,重心和擅长优势也存在不同,导致了不同厂家对未来自己在市场希望深耕的领域各有不同,这里面无所谓对错,但是唯一肯定的是良莠不齐的时代在慢慢翻篇了。只有认清市场,定义好自己,并严格执行战略的厂家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继续占有一席之地。
2.
《供暖信息》报:采购节走过八年,这八年也是壁挂炉行业“跌宕起伏”的八年。2015年,行业从“市场”转向“政策”;如今5年过去,“煤改气”工程大规模实施面临收官,最近业界多了很多讨论“后煤改气”的声音。你认为“煤改气”工程是否已经接近尾声?对于“后煤改气”,你是如何看待的?
袁磊:
我判断2020年不会是煤改气的收官之年,换言之,我认为明年还会有一些煤改气的项目,但是从总量来看,我是持有悲观的态度。
原因是传统煤改气大省的煤改气接近尾声,新兴煤改气省份的开标量不足,各地政府的杠杆率过高,政府需要以大量资金投资新基建,还有多少经费可以投资煤改气?种种迹象显示未来煤改气还能维持每年数百万台量级的可能性已经不高了。
对于后煤改气时代,我的想法是,后煤改气指向了维修和置换市场,看起来是两个市场,实则不然。
根据青戈尔资讯调研结果显示煤改气区域的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度很低,我个人觉得原因有两点:
第一,煤改气项目中,决定某个品牌中标的是政府,给老百姓最终的选择非常有限;
第二,既往老百姓对于壁挂炉这个产品的认知度并不高,更不要说对于行业中知名品牌的认知了。
但是由于煤改气已经在市场上安装了1600万台壁挂炉,老百姓的触及和使用体验正在提高,同时由于互联网思维的普及,老百姓对于品牌的认知从原来传统意义上的传统媒体的广告向口碑传播过渡,所以谁在煤改气市场持续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谁在维修市场提供值得信赖的服务,谁就将在置换市场获得可观的回报。
值得提醒的一点是,厂家需要和当地政府保持紧密地联系,因为对于未来的置换市场,政府可能会有指导意见和确定置换模式,及时了解相应政策也是很关键的一环。
3.
《供暖信息》报:格兰富作为全球知名的水泵高端品牌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请问,格兰富对“后煤改气”市场是否有水泵产品研发设计上面的相应规划?产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打造这样一款产品?
袁磊:
一类产品形成规模市场的普遍规律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精。煤改气的市场也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律,煤改气的普及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后煤改气就是一个从有到好的过程。在中国已经存在了近二十年的壁挂炉零售市场已经面临着从好到精的趋势,现在的零售也需要和数年后的煤改气置换进行总体化考量。对于任何一个想立足于行业的头部企业来讲,走在每个趋势的前面是一个必要条件,这在中国的商业史上有太多的例子可以验证,而作为一个百年企业,格兰富引领趋势也是责无旁贷的。基于这样的商业规则,格兰富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有到好的进程,并且已经启动了从好到精的战略规划。
一个企业无论是提供产品还是服务,其本质都是让客户满足其某个需求并有良好的体验,而其区别是制造业提供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其产品完成的,所以产品本身显得尤其重要。格兰富本着“智造无形”的理念,未来的产品会让用户及安装商尽量减少对水泵的控制和维护,水泵不仅可以智能学习每个用户的使用习惯,从而预判用户的未来需求,同时水泵可以在系统中承担远远超出泵水功能的角色,它可以作为一个系统的“保健医生”,根据流遍系统的介质的变化情况来诊断出系统的健康度及隐患,从而及时调整系统的运行状态,使系统运行更加节能,更加稳定。
格兰富当下的设计理念可谓剑走偏锋,并非是从水泵本身演化的趋势入手,而是从解决系统方案角度出发,我们在研究的是如何做减法,也就是如何把需要两个水泵的系统整合成只需要一个水泵。听起来,这似乎对于我们自身水泵行业是不利的,但是当我们把视角放长远些,每减少一个部件,就会换来系统稳定性的提高,有效降低系统的成本,进而推动系统的普及度,这样整个制造及后期链条上的每个角色都会提升核心优势,这就是格兰富应该做的事情。
4.
《供暖信息》报:后煤改气”时代必将迎来一场“巨变”,旧的市场格局被打破,形成新的市场格局。但新市场格局的形成必然不会一蹴而就,必将经历“挣扎”、“淘汰”、“蜕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将是中国壁挂炉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轨的必经之路。您认为格兰富作为业界全球知名品牌水泵配套企业,具备超强的技术实力和品牌美誉度,在“后煤改气”这一“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袁磊:
煤改气给整个壁挂炉行业带来了两大好处:
第一是迅速给老百姓普及了壁挂炉这个新兴产品;
第二是使壁挂炉在市场的总安装量大幅提升。
这会给未来的壁挂炉市场稳定地提供一个升级优化市场。
但是当市场从煤改气转换到后煤改气市场的时候,由于购买主体发生了变化,所以对于产品的要求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产品质量成为一个核心基本保证,以前一味依靠低成本、低售价、忽视质量的方法在煤改气分得一杯羹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对于质量的严苛追求一直是格兰富秉承的理念,所以格兰富已经做好了服务于后煤改气市场的系统性方案。
展望未来,后煤改气在完成从无到有的进程后,也会开启从有到精的进程,何为精?每个厂家的做法不同,但都会围绕提高客户体验度这个核心,系统的互联互通、解决行业难题、安装调试更加便利和智能、预估用户的需求、系统运行费用的合理化等等都是追求精的手段,这些正是格兰富在研判和践行的方向,格兰富也希望能和行业内的各位携手一起促进行业整体的健康良性发展。
5.
《供暖信息》报:采购节于中国壁挂炉行业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展会,可以说是“相生相荣”。采购节八年是见证和推动国内壁挂炉产业链成型的八年。如果说,过去八年,整机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找”,未来八年,在产业上下游越来越知根知底的情形之下,“找”这种关系必将面临转变。您认为国内壁挂炉产业链未来将会如何演变?或者说,您期待的演变方向是什么?为什么?
袁磊:
现在市面上壁挂炉的同质化很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现在的供应链决定的,但是随着煤改气的慢慢谢幕,必然导致整体市场的集中度不断提高,这也是一个成熟市场的正常状态,梯形产品生态将形成,驱使由现在选取标准品零件来组成同质化较高的壁挂炉成品,转化为不同厂商制定不同技术路线,并促使零部件厂商提供更多的定制化产品。
而定制化也分为硬件定制化和软件定制化:
硬件定制化是指按照客户的需求来定制相应的零部件,如某一客户选择的技术路线是设备小型化,希望设备体积减小20%以上,同时还要兼顾维修的便利性,根据这样的需求来定制不同的水路、水泵、燃烧系统等达到小型化的目的。
软件定制化指的是,未来越来越多的设备提供商在架构自己的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的架设和不断迭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整个生态链的参与者积极建构,才能使用户体验不断提升,整个生态链生机勃勃。
所以对系统和用户的深入了解,进而转化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一种新型的供应链关系。而这种新型关系的转化会使这个行业回归一种自然、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的丰盛状态。
6.
采访小结:通篇采访看下来,估计各位专业读者已经感受到,袁磊的表达非常精准,绝不拖泥带水。编者以为,他对市场、技术和产品服务的洞见,对于恰好处于行业转变关键期的各相关企业,还是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的。有需要的读者,不妨细读。
- The End -
记者:孔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