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42|ESG、新能源大火:双碳经济掀起下一个风口?
#全职业绿洲#Vol·42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近些年,随着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受到
#全职业绿洲#Vol·42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
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近些年,随着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碳中和”和“碳达峰”这两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双碳目标意味着到 2030 年,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将开始下降,到 2060 年,净排放量为零。也就是说,无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将会成为双碳进程中能源供给的第一主角。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如今各大厂商纷纷入局新能源,公司年报中陆续出现了 ESG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板块,甚至有“开会不讲碳,档次降一半”的笑谈传闻,香港甚至在去年 9 月份提出, ESG 人才来港就给香港身份。
那么,双碳时代的来临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它会是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个风口吗?
本期节目,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友台「减碳浅谈」的主播范尔昆,一位在电力行业工作近10 年,见证传统电力行业迈向新能源改革的电力咨询机构研究员,来串台聊一聊双碳时代背景下,社会所承担的责任,给企业带来的变革以及个体面临的机遇。
Part 1 从安全,到经济,再到环保
YY:“碳中和”和“碳达峰”的话题度一直居高不下,电力行业又是和双碳密切相关的领域。在国家倡导双碳的政策背景下,你们行业上有什么变化?
范尔昆:电力行业有三大目标,安全、经济和环保。
随着经济的逐步增长,我国能源电力政策脉络也在变化,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和社会把安全放在首位,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主要目的是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电力。
到了 2015 年左右,经济增速和增长模式进入新阶段,不是干什么都好挣钱了,所以对电力行业的要求就是经济。电价要控制到一定水平,这样下游企业才能有利润,保就业。
再到 2020 年九月,我国正式提出 2030 年碳达峰, 2060 年碳中和的气候目标,环保就是最重要的主题词,核心是控制碳排。
三大目标本身不可兼得,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截面上,技术是确定的,就需要做取舍权衡。
YY:那么,相比于传统电力行业,现在新型的电力系统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征?
范尔昆:碳排放主要就来源于能源和电力领域,所以解决碳排放的问题就要从电力入手,因此需要建立新型的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最核心的特点当然就是,过去的化石燃料机组被大量替换为风电和光伏发电机组。
传统的化石能源机组拥有非常强的规模效应,机组越大,发一度电所消耗掉的化石燃料就越少。这意味着,如果国家修建更大的发电站和电网,再将电尽可能地销售到更广泛的区域,向更多的人销售电力,就可以将成本分摊到更大的基数上。
但风电和光伏发电并非如此。拿光伏举例说明,一个点上有多少太阳光是由土地面积决定的。只要有阳光,我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电。
但是光伏板发的电可能只能管周围一两公里的范围,因此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的形式会越来越多,微电网之间也会互系互连,从而互相保障平衡。这与过去传统大规模电网的规划和建造模式完全不同。
YY:我经常坐京九铁路,最近发现整个华北平原上突然多了很多风力发电机。现在我国光伏和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占比多少?
范尔昆:按装机容量计算,光伏和风力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占电力行业总装机容量的约30%左右;按发电量计算,光伏和风力的发电量占比只有10%左右。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百分百零碳的电力供应。但现在仍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风力和光伏发电都存在不可控、不易储存、不易获取、随机性强等问题。
因为新能源有随机性波动性,所以需要火电和储能来平抑波动性,但只发挥平衡功能、不能持续稳定出力的话其利用率会比较低,固定成本摊到每度电上成本会比较高。这些成本都是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纳入考虑,避免无序发展,加重电力用户的负担。
YY:比尔盖茨在他的《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一书中提到了绿色溢价的概念,将使用零排放燃料与化石能源的成本相比较,将高出来的差价来定义为绿色溢价。你如何看待这个概念的科学性和参考性?
范尔昆:绿色溢价概念基于一个基准线,即新能源成本比传统能源还低时,该行业才算自立和成熟。
这个想法很好,但是很多人容易对这个基准产生片面理解。不同地区的绿色溢价是不一样的。
在我国,零碳技术路线的比较对象是大型电厂加大型电网,目前新能源一度电的发电成本,加上储能来平抑的成本,大约在9毛钱,这比传统发电组的成本高出约3毛钱。过去的低成本得益于我们摊薄成本的大型电网。
但很有意思的是,一些亚非拉国家经济发展落后,没有建设大型电网的条件,只能依靠柴油发电,平均每度电成本约在3块钱左右。因此引入新能源发电模式后,反倒极大降低了成本。
欧美发展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的有利条件有两个,一是民众、企业会主动通过绿电、绿证等形式补贴新能源发展;二是部分地区存在基础设施老化,且其在当前政治经济条件下难以组织大规模翻修,因此也存在传统技术路线规模经济无法发挥的问题。
因此,未来新能源发电和储能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典型形态。
Part 2 全球碳局势严峻,该如何行动?
YY:气候问题刻不容缓,近些年异常天气越来越多,例如高温致死、冷暖反复等,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范尔昆:自 1990 年代以来,有关气候话题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国际议题,大家花了很长时间去探讨以下问题:
第一,气候问题是否真的存在;
第二,气候变暖是否是人类造成的;
第三,人类是否通过限制自己的发展方式来解决气候问题?
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分歧越来越小,逐渐形成了各国合力解决气候问题的趋势。无论是发展新能源,控制排放,还是采取其他方式,都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的共同目标。即使面对俄乌战争的因素,许多欧盟国家仍然不少坚守了气候目标,尽管在经济上面临巨大挑战,但表明各国在实现这一共同目标方面具有很强的定力。
YY:双碳目标是由发达国家牵头,才有了《京都协议书》和《巴黎协定》这两项最有效的协议。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现在也提出了双碳目标以及一系列政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范尔昆:我国对双碳的看法经历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早期我们会怀疑这是不是发达国家的阴谋,因为那时我们对于发展方式的认知有限。我们认为经济向前势必要有更多的碳排放,给套上“碳排放上限”这样一个枷锁,会减缓我国的发展速度。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不利的。但随着技术进步,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第一,随着行业发展,风电和光伏的成本相对于化石燃料有了优势,这些行业也变成了一个科技性和创新性的产业。这是我们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
第二,我国进口化石能源主要靠海运,存在安全问题,容易被他国卡关。再加前几年雾霾问题严重,各方面合力推动我国新能源低碳转型发展的趋势非常稳固。
第三, 2020 年我国面临的国际局势复杂,疫情还有中美脱钩等多因素叠加,抛出新能源这种事关气候的议题,可以争取主动性,起到破局效果。
因此,这几重因素叠加之下,双碳也就成为了我国新时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YY:气候会议里由几方势力占主导。
一是作为话题发起者的美国,却两进两出;
二是以英国为首的欧盟。欧盟一直是减排先锋,外推减碳技术,还是比较良性的角色。还有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一直表示在不影响发展的情况下,积极应对问题和作出减排承诺。
这其实表明双碳话题是很宏大的,涉及多方的权衡。从全球的范围来看,你觉得中国推行新能源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范尔昆: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新能源,光伏包括锂电在内的这些技术都保持了一个很好的技术进步速度,它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
从现状来看,新能源已经取得了我们应该支持的重要进展,减排已不再是抑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这个时间点,如果全世界都减排,反而会到中国购买风电和光伏技术,是把生意做到全世界去的好机会,也是我们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的行业和难得的机遇。希望它蓬勃发展,努力去推动。
总的来说,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促进低碳转型事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技术和成本因素,还有传统化石燃料提供能源的安全问题和国家关系等多种因素,
YY:在双碳大话题下,社会、企业和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低碳的投入,会有什么效果?
范尔昆:社会层面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一个大问题是,大家根本不关心这个话题,其次大多数人没有对它形成直观感受。实际上减排受益者是你的孙子,甚至是孙子的孙子。因此人们不太可能自发去做好减排,这个时候政府就要发挥作用,推出相关政策来推动。
比如碳市场,给每个人、行业、企业定碳配额,用光了就要去买别人的配额,这种需要付出一定经济成本的情况下,大家就更有动力来做好节能减排。
其次是绿电和绿证,也可以理解为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责任。可以规定每个省、每个企业使用绿电的百分比,和购买绿证来证明使用了绿电。通过这些机制来支持节能减排,支持新能源,落实经济责任和经济激励。这样从社会层面不断完善这些机制,企业就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配合来实现这些目标,既有直接的经济目标,也有环境价值的目标。
那么为什么企业愿意参与到这种环境价值的交易中来呢?什么样的企业愿意主动承担新能源的消纳责任?
第一类,外企,比如施耐德电气等,母国作为一个欧洲国家。本土政策有规定每年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因此它在中国的生产基地也会买中国本地的绿电和绿证。
第二类,给全球范围的消费品巨头做供应商的国际企业,比如申洲国际给优衣库供货。很多国家会明确要求,产业链要承担该承担的环境价值,包括新能源的消纳,所以也要使用绿证来满足甲方要求。
第三类,海外上市的企业,比如腾讯等。资本市场里很多基金投资人,也会通过 ESG 这样的标准筛选,因此只有企业主动地做好这些工作,才会有人愿意买它的股票,从而让企业的估价以及整个市值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所以企业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提高自己的环境价值,符合社会上已有的机制。
第三个层面是个人。我国和发达国家情况不同。即使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基建狂魔」,但欧美有些国家人均碳排放量仍然是中国的 2倍以上。所以在欧美国家呼吁人们转变个人生活方式是合理且有意义的。很多能源确实是被个人在生活中用掉的。但是在中国推广可能不太容易,也许绿色出行和随手关灯的确有用,但其作用有限。尽管转变生活方式是可行的,但像吃肉太多,生活水平提高而导致全球变暖这类的说法是不敢苟同。
YY:说到节能减排,基站设备商做到的是让设备晚上进入Deep Sleep Mode,从而降低功耗,但这对于减碳的目标来说似乎效用微弱?
范尔昆:首先我们不能笼统的说企业,比如炼钢厂、水泥厂等高耗能企业在作出技术改造之后所能做到的减排量是远高于通信行业所采取的一些策略优化。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非常重,从总量上来讲,很多高效能企业随便动一个小指头就要比很多企业的大腿粗了。
Part 3 ESG 大火,是良机还是骗局?
YY:现在 ESG (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环境,社会与治理)大火,考证群两天 500 人爆满,线上线下各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它的确带来了大量工作岗位,但考证人群依然困惑,想知道入行还需要什么样的背景和经验?
范尔昆: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学的专业和新能源相关,但不是说不是学这个就绝对没有机会。
双碳是一个产业,里面会有各种各样的岗位。就像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那几年,薪资水平以及职业成长的速度都会呈现水涨船高的效应。所以这么大的一个产业,一定也需要很多 HR ,销售和会计等人才。
无论是我们国家还是其他国家,都越来越多地出台支持新能源的政策,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它的发展速度一定是高于 GDP 平均增速的。无论你学什么,择业往这方向发展是很明智的。
YY:我作为通信测试工程师,想转行的话,由于工科的大背景差不多,再积累一些可持续发展项目经验的话,我会觉得相对容易些。经济和金融类的也可以快速转行,但是似乎文体类的就更难了吧。
范尔昆:人文社科的同学也可以参与其中。这个行业需要领导,也需要秘书。这个时候学中文的同学就可以发挥笔杆子的作用,再比如学社会学的人可以向社会层面做宣传科普、组织策划相关活动等。去到其他行业,干的还是本职工作,只是找了一个不同的主题罢了。
与此对应的行业有利润、有增速,相应的发展机会也更多。就比如早期入局互联网的 HR 自然比初入行业的 HR 发展更好更快。
YY:这么说起来, ESG 大火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涉及的专业知识太广,让所有人都觉得可以参与进来。
范尔昆:从这个角度讲,双碳赛道比互联网赛道更包容。互联网可能 90% 的人是码农,但双碳赛道可以有很多。
比如学电气的可以做电力系统,学热动的可以去优化火电锅炉,学机械的可以参与新能源汽车,学材料的可以优化电池配方等等。
YY:那你对于刚毕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吗?
范尔昆:还是那句话,双碳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非常包容,远比互联网和金融要广泛。这是一个系统,你可以结合自己的禀赋和这个领域的交叉点来寻找机会。
它有很多切入点,这是双碳跟互联网和金融本质的区别。当然也不要觉得进入这个行业,薪资和发展水平就看齐互联网和金融了,这是不太可能。
YY:关于 ESG 相关证书,你怎么看?
范尔昆:双碳领域的知识并不是非要报班才能学,很多东西可以通过看书、听新闻报道、找国家政策来学习。
考证其实是给人一种信号,你认真学了且有一定的能力,但并不拘泥于考证这种形式。比如做一次与新能源相关的播客,你的口才好并能连续给别人讲两个小时新能源相关的知识,也可以起到同样信号的作用。
另外, CPA 这类法定门槛不同,现在双碳行业还没有非要证不可的趋势。
YY:你自己对本行业有什么样的感受?
范尔昆:我自己的感受就是,这个行业真火了,哈哈。以前大家会觉得新能源这些东西都是骗人骗钱的,很长时间内经济和技术都不达标。我入行经历过低谷,到有希望,到希望破灭,现在更像是“天亮了”的状态。
我认为未来一定会继续发展。人类需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新能源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道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获得更好的能源来源,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我们需要一直向前走,不断进步。
相关书籍推荐
《碳中和经济学》
《碳中和时代:未来40年财富大转移》
《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在全职业绿洲遇见你的职业故事
- End-
✦ 本期互动 ✦
你如何看待双碳经济所带来的机遇?
✦ 本期工作人员 ✦
制作人|YY
主编|桑桑
编辑|琪雅
音频|一一
责编|Anthony
监制|Keeling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上左工作室」是播客品牌「全职业绿洲」的幕后创作团队。该公众号旨在找到一批理想主义的青年职场人,是访谈职场故事,探索职业生命,共创社会实验的社群文化频道。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收听
上一篇:ISG系列立式管道离心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