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的根源
最新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面积9.15万公顷,同比增长0.1%。土地出让合同价款1.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8%。乐观估计
最新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面积9.15万公顷,同比增长0.1%。土地出让合同价款1.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8%。乐观估计全年卖地收入4万亿。至此,土地收入在地方政府财政中占了较大比例,一些城市甚至超过50%,如果加上其他相关收入,这个比例可能会更高。土地出让金收入逐渐演变成地方的第二财政。
土地收入为什么会演变为第二财政,这在其他国家并不是普遍的做法?这事情还得从“大包干”财政说起。
1980年起,我国对广东、福建两省在财政体制上分别实行定额上解或补助的特殊优惠政策。简单说就是中央根据自己的开销预算,要求地方每年固定上交多少财政收入,多出的归地方自行支配,“交够中央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财政体制的实施,调动了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得到稳步增长,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也出现没有预料到的后果。
一是区域不均衡,沿海开放城市富得流油,内陆尤其是西部地区穷的叮当响。因此造成事实上的区域这样的影响,前些年还有影子,比如湖南的烟很难进入江西,导致省际之间香烟走私猖獗。
二是中央对地方的协调能力变弱。激励之下,地方政府有隐瞒财税收入的强烈动机,比如将预算内的收入转移到预算外,形成庞大的预算外和体制外收入,逐步削弱了中央对于宏观经济的控制力,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从1980年29%和40%下降到1992年的12%和15%。中央政府在完成本级政府支出后,已经没有财力协调地方政府的行为,因而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案很容易遭遇地方政府的实际阻挠。世俗化的解释是:没钱,谁听你的?那些年,每到年底,中央领导就要到上海广东等几个富裕省市春节慰问,其实就是私下商议,请这些地方多给中央交点钱。
这样到了1993年,中央政府财政能力降至历史最低点。于是,朱镕基采纳经济学家董辅等人的提议,决定“分灶吃饭”,中央与每一个省份磋商分税种类和比例,实行分税制。
1993年7月23日,朱镕基在全国财政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分税制的想法,一个多月后,分税制改革的第一个方案出台,中央将税源稳定、税基广、易征收的税种大部分上划,消费税、关税划为中央固定收入,企业所得税按纳税人隶属关系分别划归中央和地方;增值税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按75∶25的比例分成。为了说服各省,朱镕基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奔波全国,一一说服,其间颇多拉锯、妥协。那段时期的朱镕基压力非常之大,到处都是反对之声,他首站去的就是在财政大包干制度下得益最大的广东省,自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朱镕基成功地说服了广东省,作为“代价”,他同意将土地出让收入部分归于地方政府,这为日后的“土地财政”埋下伏笔。
上一篇:zhs大学计算机
下一篇:zsz自己的世界20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