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信息网 > 锅炉知识 > 锅炉资讯

专题~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变化

发布时间:

有机化学硕士,一线高中化学老师,10年教学经验,经验干货总结,仔细阅读,没收获你找我!仔细阅读,文末有彩蛋!!!!!!有机化学硕士,专攻高考化学10余载

有机化学硕士,一线高中化学老师,10年教学经验,经验干货总结,仔细阅读,没收获你找我!

仔细阅读,文末有彩蛋!!!!!!

有机化学硕士,专攻高考化学10余载。满腔热血,只为执着。 哈哈哈,说的有点官方,但确实是这样,看完你就知道了。

从初三第一次接触化学到现在已经19年了。

本科到研究生专业都是化学。研一第一学期,被学长介绍去给一名高一的学生开始上课, 从这一次,正式开启我的授课生涯,迄今为止已有10年多。

刚毕业时以人才引进的政策被招入四川某个政府单位,待了大概快2年(期间休息日也代课),越来越发觉这工作不适合我,干的不开心,想了一段时间,权衡利弊,还是辞职了,再次回到西安。

刚回西安,思考我到底适合什么工作,干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工程师,干的也不得劲,但是从研一至今,一直没有放弃给学生上课,突然觉悟,发现每次上课时我就很开心,很踏实,原来我一直在干我喜欢的工作,兜兜转转才发现。 只有不断实践,不断体会,你才会发现自己到底适合什么。

理清楚自己的方向后,沉下心来,不断在这块发力。 花了5年时间,边上课,边不断打磨化学课程体系。这套体系逻辑性强,覆盖面广,我上课不喜欢拿书,讲一个知识点,带出一系列知识点,带同学们先理清楚化学思路,锻炼化学思维。 这套逻辑至少已在1000名学生身上实践过,有西安五大名校的学生,也有一般学校的学生,反响都还不错。

正文内容开始:

先来张本节知识思维导图:

本章内容考点如下: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6.理解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7.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考点一 把握分类标准 理清物质类别

1.依据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与俗名

3.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例题:

考点二 认识物质性质 理解物质变化

1.认识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通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通常表现为金属性、非金属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溶液的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理解物质变化的“四个方面”

(1)从宏观上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这里的新物质生成所能实现的仅是原子与分子(或离子)的相互转化,在整个过程中原子核没有发生改变。一种原子变为另一种原子涉及原子核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2)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同时又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但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未必就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SiO2晶体的熔化,分别破坏了离子键、共价键,但属于物理变化。

(3)从能量上看,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而有能量变化的过程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有的有能量变化,有的无能量变化,如气体与气体之间的扩散等。

(4)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未必有化学变化,观察到一定的实验现象并不一定是发生化学变化造成的。


3.识记易混淆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四化”

真题例题:

1.(2019·天津,1)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事实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利用废弃的秸秆生产生物质燃料乙醇

B.利用石油生产塑料、化纤等高分子材料

C.利用基本的化学原料生产化学合成药物

D.利用反渗透膜从海水中分离出淡水

分析:

利用废弃的秸秆生产乙醇的过程中,秸秆中的纤维素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再转化成乙醇,A项不符合题意;

利用石油生产塑料、化纤等高分子材料的过程中,发生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B项不符合题意;

利用基本的化学原料生产化学合成药物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C项不符合题意;利用反渗透膜从海水中分离出淡水,属于物理变化,D项符合题意。


选择题突破一:

1.高考有关“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试题的选材热点总结

(1)安全与健康——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食品添加剂;有关化学与健康方面的材料等。

(2)大气污染

雾霾——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过多,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汽车尾气、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排放的废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等)、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酸雨(pH<5.6)——大气中含硫氧化物、含氮氧化物过多,与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废气的排放(如硫酸、硝酸的生产、冶金)、雷电等有关。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氮氧化物过多,与汽车尾气、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关。

(3)白色污染——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


(4)能源

清洁能源——天然气、氢气等在燃烧时不产生烟尘的能源;化石能源——天然气、石油和煤等能源;绿色能源——不产生负效应的能源,如氢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最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氢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

(5)无机非金属材料一般可以分为传统的和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两大类。

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指以二氧化硅及硅酸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制备的材料,因此又称硅酸盐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玻璃和陶瓷。

新型无非金属机材料是指用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硼化物、硫化物、硅化物以及各种非金属化合物经特殊的先进工艺制成的具有某种优异性能的材料。

2.绿色化学的特点

研究对环境没有任何副作用的化学试剂、化学制品和化学工艺。它包括:

(1)开发绿色反应,将原子利用率提高到100%;

(2)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3)选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剂;

(4)使用无毒无害的溶剂;

(5)发展“绿色工艺”;

(6)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

3.熟记生活中的下列物质

(1)无机盐净水剂:氯化铁、硫酸亚铁、硫酸铁、硫酸铝、氯化铝、明矾。

其原理均是无机盐电离出的金属阳离子水解形成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铝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一起沉降下来。

(2)常见的消毒剂

①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产生具有杀灭微生物活性的次氯酸的消毒剂,其有效成分常以有效氯表示。包括:氯气、漂白粉(氯化钙与次氯酸钙的混合物)、次氯酸钠(84消毒液)、次氯酸钙(漂粉精)。

4.常见无机物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归纳

选择题突破二:化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古籍中化学知识小结

1.物质的鉴别

(1)真假黄金 《旧唐书》提到唐朝武则天,一次赏给她一个臣子许多黄金,那臣子放在火焰上灼烧后证明是假的,因为铜的焰色绿色,而黄金入火“百炼不消”、金入猛火“色不夺金光”;另外试金石的利用,我国也可能是最早的国家之一,明朝李时珍有《本草纲目》中剖析得最明确不过了,“金有……,和银者性柔,试石则色青(七青八黄九紫十赤):和铜者性硬,试(金)石则有声。”

(2)真假焰硝 晋朝的皇甫士安(251~282年),已提出纯硝石概念;南北朝医学家陶弘景为了鉴别真假焰硝,他研究发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用现在的化学知识知道钠黄钾紫的焰色反应特性。真焰硝对可燃物还能“火上加油”,加速燃烧(助燃),而假焰硝(芒硝)则否,硝酸钾(真焰硝)可知。

2.物质的性质

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叙述有:“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亲,化为白液凝而至坚。”“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太阳流珠”“河上姹女”,指的应是汞,“黄芽”指硫黄,“金华”指铅。文中告诉我们:水银可和硫化合,也可和铅生成合金铅汞齐——“相亲”,铅汞齐为一种白液;水银沸点357 ℃,故说“得火则飞,不见埃尘”。

迟于魏伯阳200年的晋朝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中写道:“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为铅”。

十分显然,文中是说白色的铅,可跟氧化合生成红丹(四氧化三铅),而红丹也可分解转变成铅,是单质跟化合物的互变过程。

又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即三仙丹,加热分解成水银,并逸出氧气,反之水银跟氧也可化合成丹砂。

《周易参同契》是一部现在世界上最古老的著作,其中叙述到:“若药物非种,各类不同,分剂参差,失其纲纪”,那就不能反应,而且“比例”必须符合。

“胡粉投入火中,色坏还为铅”。 “胡粉”属碱式碳酸铅一类,“投入火中”黟一加温时则“色坏还为铅”,中间产物应是一氧化铅。

李时珍《本草纲目》:“朴硝……此物见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谓之消”。

清朝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对硝酸的描述:“强水最猛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能穿滴,惟玻璃可盛”。

赵学敏对氨水的描述,也惟妙惟肖:“……气甚辛烈。蚀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莳夷遇头风伤寒等症,不服药一唯以此水瓶口对鼻吸其气,则遍身麻颤、出汗而愈、虚弱者忌之”。

3.单质的制取

晋朝葛洪在《抱朴子·仙药篇》,对制取单质砷提出雄黄转化为三氧化二砷,列举六种方法,其中第三种“或先以硝石化为水乃凝之”,从现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看:

再藉富含碳物质的松脂等还原得砷。

隋末唐初的孙思邈(581~682年),在其《太清丹经要诀》中:“雄黄十两(1斤16两计)末之,锡三两,铛中合熔出之,入皮袋中揉之使碎。入坩埚中火之,其坩埚中安药了,以盖合之,密固入风炉吹之,令埚同火色。寒之,开其色似金”。

西汉时期的“胆铜法”,更为大家熟知,在《淮南万毕述》中:“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曾青”指铜的化合物硫酸铜一类。该法一可常温制取,二对矿石品位要求不高,是“湿法冶金”的先祖。

4.化合物的制取

(1)化工之母硫酸的最早制得者,中国2世纪(东汉末)的金丹学家狐刚子,在他的《出金矿图录》中的《炼石丹精华法》,就有叙述,早于贾比尔·海扬足足600年。原文:“以击垒作两个方头炉,相去二尺,各表里精泥其间。旁开一孔,亦泥表里,使精熏使干。一炉中着铜盘,使足,即密泥之;一炉中,以炭烧石胆使作烟,以物扇之,其精华尽入铜盘。炉中却火待冷,开启任用。入万药,药皆神”文中装置科学性很强,为使不漏气,“即密泥之”,为提高炉温,“以物扇之”。“精华”指硫酸酐或硫酸。

(2)苛性钾 战国时期著作《周礼·考工记》中对氢氧化钾的记述原文:“泺帛,以烂为灰,渥润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 大意按现在的话来说,漂洗(泺)丝帛时,先烧烂木(烂指干燥木头)为灰(含K2CO3较多),用其灰汁浸泡丝帛于光泽容器中,再加入蜃(蜃指石灰)。其反应:

晋朝葛洪还指出,“此不宜预作,十日即息”,掌握了苛性钾强烈吸收二氧化碳的性质;还指出“此大毒”,腐蚀性极强。明朝李时珍还将制得的碳酸钾用于洗衣、发面。

真题例题:

1.(2019·全国卷Ⅰ,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解析:

专题强化:

(2019·青岛市高三3月教学质量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古人煮沸海水制取淡水,现代可通过向海水加入明矾实现海水淡化

B.秦始皇统一币制,规定金为上币,铜为下币,金铜均属于有色金属

C.“结草为庐”所用的秸秆,经现代科技可转化为苯乙酸、苯乙烯等芳香烃

D.我国山水画所用的炭黑与“嫦娥四号”卫星所使用的碳纤维为同素异形体

解析:

明矾能净水,但不能使海水淡化,故A错误;

有色金属指铁、铬、锰以外其他的金属,所以金和铜都属于有色金属,故B正确;

苯乙酸含有氧元素,不属于芳香烃,故C错误;

碳纤维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主要成分是碳,为混合物,不属于碳的同素异形体,故D错误。


好了,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多学多练习,成绩肯定能提上去!

有机化学硕士,10年化学求学之旅,10年化学教学生涯!
我在知乎上面分享了很多化学考点,知识点汇总,还有高中化学怎么学,大家可以进去我的主页看看。

下面贴个连接,大家就能了解高中化学应该怎么学?

怎样才能学通高中化学啊?

有机化学部分的回答,比较详细:

有哪些高中有机化学不会讲但做题特别好用的知识?


大家也可以来我的权儿里,有很多特别有价值的信息,会根据每年高考题型变化,及时在里面分享化学重难知识点,还有各种有用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认知的干货,长期看,对你作用可不小哦。

我是高考化学老赵老师,有机化学硕士,11年高考教学经验,教你轻松玩转化学,拿高分!

为了帮助更多同学解决化学痛点,看完后请:

1.点赞(点赞后,平台会优先将这片文章推送给更多同学,谢谢)码字不易,点赞鼓励!

2.关注后私我,并注明年级(高一,高二,高三)即可得到免费化学资料,私我即可得到免费资料!

关于免费资料备注:

1. 所有资料都是免费的,不收费

2. 所有资料都是精心反复打磨的,没有价值的东西不送给同学们,不浪费同学们时间。

老师白天时间比较忙,私信来不及回复,晚上一定会统一回复,请同学们耐心等待。

精选推荐

  • 如何正确选择白板供应商
    如何正确选择白板供应商

    目前在无锡想采购一块白板不管是实体店铺,还是网络平台都有很多选择,想要到专业的无锡白板公司采购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技巧。现

  • 柴油发电机组供应商
    柴油发电机组供应商

      t 扬州华东动力机械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城工业园,是专业从事发电机、柴油及燃气发电机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

  • 高温辐射炉
    高温辐射炉

    5.2.2高温辐射炉5.2.2.1温度控制★(1)样品温度范围:常温~1400℃。★(2)均温区:长度不小于80mm。★(3)中心区:长度不小于10mm。(4)温度梯度(均

  • 高压锅在什么情况下会爆炸?
    高压锅在什么情况下会爆炸?

    近日,多地发生高压锅爆炸事故,给不少家庭带来了伤害和财产损失。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导致高压锅爆炸呢?首先,当高压锅内部压力过高时,如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