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铁路600型,即中国铁路JF17型蒸汽机车小考
胶济铁路西起华北重镇济南,东暨青岛黄海之滨,全长395公里,贯通海运和京沪铁路,是中国铁路网中重要的一环。胶济铁路起源于1898
胶济铁路西起华北重镇济南,东暨青岛黄海之滨,全长395公里,贯通海运和京沪铁路,是中国铁路网中重要的一环。胶济铁路起源于1898年德国强行签订的中德胶澳租界条约,一年后成立山东铁路公司,九月由青岛向西动工,至1904年通车至济南。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线路很快盈利,然而胶济铁路的线路和车辆情况却制约着它的运输能力。
虽然如今的德国以其先进的铁路工业闻名,然而早年德国人修筑胶济铁路时,为了减少施工成本,采用了德国殖民地轻便线路的标准。胶济铁路虽是准轨线路,但钢轨使用30公斤每米的轻轨,枕木也不是常见的木质枕木,而是钢制枕木,且过于稀疏,冬日时常发生钢轨折断事故。桥梁为铁路建设中投资的重点,德国人也不免在此节省成本,早期胶济铁路的桥梁也按照德国殖民地轻便线路的标准修筑,各桥梁仅能允许轴重为13吨的轻型机车通过。在此情形下,早期胶济铁路的机车以小型或中型机车为主,即便如此,也曾发生过重联机车坠桥的事故。青岛攻略作战后,日军占领了胶济全线,曾对城阳,胶东等地30公里的干线进行了换轨作业,更换为75磅每码的美制钢轨,这一标准与同时期英国等铁路发达国家的干线标准相似。日军占领期间也曾引入过2-8-0轮式的货运机车(此车编号为551,为后续中国铁路之KD9),此为胶济铁路拥有大型机车之始。而后在1926至1936年,胶济铁路又经过多次更换轨道,加强桥梁作业,最终全线可以通行大型机车。
1930年,因以往的中小型机车已不堪使用,且连年战乱导致机车流失严重,胶济铁路决定更新车队。采购新车时,胶济铁路决定采用当时流行的机车轮式2-8-2,是为天皇式。2-8-2机车在货运方面可以胜任重载货运,又因为其火箱下有一对从轮,高速行驶时晃动小于2-8-0或2-10-0机车,过弯更加从容,因此也可以担当客车本务,不失为一种万能的轮式。首批4辆2-8-2机车最终由满铁控制下的大连沙河口机车厂接单,一并订购的还有若干辆客货车。这批机车最终获得编号601-604. 这批由沙河口建造的机车又被称作胶济铁路K型。
这批机车性能在同时期的中国铁路机车中属于优良水平。至1935年,胶济铁路再次希望购买同型机车。然而此时中日关系已经恶化,再去满铁控制的沙河口机车厂购买车辆已不可能,且恰逢英国退还庚款,中国可用此款项购买英国的铁道设备。于是胶济路求助英国机车厂。最终Nasmyth Wilson机车厂中标。当时的英国铁路工业远比现今竞争激烈,一个小小的岛国竟有数十家干线机车制造厂。Wilson属于其中不如意的,本国的铁路公司少有订单,出口业务又不如Beyer Peacock, North British,Vulcan等大手子,上一次接大单还是津浦路订购的一批2-8-2机车(后来的JF11型),这次胶济路来了单子,Wilson自然不敢怠慢,在日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一些当时的先进技术,制造了一款在中国铁路中较为特殊的一款机车。
新机车总体上沿袭南满沙河口的设计方案,不过由于此车体量和顾客要求接近之前为津浦铁路制造的一批2-8-2型机车,于是新车结合了一些之前的设计经验。为了减轻司机的劳动强度,新机车安装了动力回动机和英式自动压油机。英制机车的导轮没有采用传统的内置轴承而是外置轴承以方便维护,这是两批次机车之间最大的不同。为了增加机车在坡道上的黏着重量,本批次中的608号还在煤水车的第一组转向架上实验性地安装了booster. Booster用锅炉剩余的高压蒸汽分享给无动力转向架的一组小汽缸,使其具备一定的动力,减少无动力轴数量,提高黏着重量,增加机车牵引长编组列车时的容易度。为了安装booster,608号的煤水车第一对转向架也采用了不同的设计以容纳机械结构,此转向架的轴承来自于美国的Timken公司。Booster在同时期Vulcan制造的粤汉铁路600型(KF1)中也有出现。
胶济铁路600型机车性能如下
轮式:2-8-2
动轮直径:1370mm
锅炉压力:14千克每平方厘米
过热面积:44平方米
热效率面积:152平方米
火格子面积:4.6平方米
气缸规格:533毫米乘以660毫米
阀装置:华氏
阀装置行程:152mm
长度 21.5,
重量:154.2吨
机车重量:92吨
黏着重量:66吨
英制机车除了booster和导轮轴承外,只有一些细节和日车不同。日车的沙箱高于汽包,而英车的沙箱和汽包高度相同。日车的车灯位于锅炉烟箱盖上,而英车车灯位于锅胴之上。可能是由于胶济铁路沿袭了德国铁路运转位靠右的规定,所有胶济600型的运转位都位于驾驶室右侧,成为唯三的右侧运转位的解放型蒸汽机车(其余是jf10和米轨jf51),这在承袭英制,运转为靠左的中国铁路中独树一帜。604-608号于1935年在伯肯黑德码头船运归国。(说句题外话,多亏了胶济路的单子,Wilson才续命了几年,但是还是因为经营不善在二战中被英国政府强行收购)
如果没有后续的剧变,胶济600型机车似乎将会在胶济铁路上平稳的度过一生。然而,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不久日军沿津浦路南下,兵锋直指济南,胶济铁路的机车车辆不得不大量疏散至津浦铁路,后续津浦路的机车车辆又有一部分转入陇海路,胶济铁路600型均在其中。陇海铁路在徐州会战前,在运送故宫文物,向西北西南转移物资,以及军事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想见,缺乏大型机车的陇海铁路获得这批性能优良的机车如获至宝。 1938年徐州会战后期,中国军队在徐州的防御已濒临崩溃,于是陇海集结了本路,胶济,津浦的大量机车前往撤军。然而由于国军崩溃速度太快,这些机车很大一部分滞留在场站,被日军包围,难以转移,大部被日军虏获。在这过程中,有不少于4辆胶济铁路600型机车被俘,成为日本控制下的华北交通Mikana型机车,这些机车均是沙河口制机车。
徐州会战后,陇海铁路被拦腰截断,只有西陇海得以继续通车,剩余的胶济铁路600型机车均转移至西陇海,她们幸运地躲过了潼关的炮击和西安等地的空袭。这些机车在陇海铁路承担了大量客货运任务,直到战争结束。在此期间,因为booster会影响动轮分配到的蒸汽,并且维护困难,608号机车也撤去了booster。战争结束后,这批机车并没有返回胶济路,而是继续留在了西陇海,也许是命运的冥冥安排,胶济600型蒸汽机车的高光时刻来到了。
1949年后,根据笔者的资料,部分已改名为ㄇㄎ17的胶济铁路600型和原属京奉路的ㄇㄎ7,原属京绥路的ㄇㄎ12,原属平汉路的pl9共同配属到天水机务段。过去各路互不过轨的机车如今齐聚一堂,这似乎在告示真正的中国国家铁路诞生了。在此期间,胶济铁路600型也获得了新的型号:ㄇㄎ17,新号段位于3921-3930。这些机车参与了陇海铁路天兰段的修建任务。天兰段于1952年8月建成,次月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典礼。而ㄇㄎ17将以崭新的面貌作为首通车的本务出现在聚光灯下,
1952年9月29日被装饰一新的ㄇㄎ17-3922号机车牵引彩车驶出天水车站西咽喉。为了迎接这次庆典,机务段对她进行了一系列改装。为了悬挂巨大的毛泽东像,和宽达2米的标语牌,3922号拆除了车钩和排障器,参加通车典礼的其他机车也进行了类似的改装。为了保证首通车的安全,列车行驶没有固定的时刻表,可以随时停车。半路中,3922号曾经遇到过汽路故障,但是被富有经验的司机排除,直到9月30日下午,列车才到达兰州东站(现兰州站)。这标志着陇海铁路经过将近50年的分段建设最终全线通车。稍后,另一列由ㄇㄎ9-3673号担当本务的彩车也到达终点站(此车现仍在中国铁道博物馆保存)。此时此刻可以说是胶济铁路600型机车当之无愧的高光时刻。
举世瞩目的通车仪式之后,剩余的ㄇㄎ17型蒸汽机车仍然在西陇海服役,并改名为JF17型。有一辆JF17疑似参加了包兰铁路的建设。1954年后,鉴于陇海铁路全线通车,西陇海运输压力骤增,老旧的杂型机车难以应付,铁道部从关外调入大量jf1和jf6型蒸汽机车担当干线客货运任务,JF17逐渐从兰州局的记录中消失,笔者尚未发现任何资料指明该型机车1958年后的配属。JF17一直在中国铁路服役直到1990年除籍,目前尚未发现有实车幸存。
对于一型只有8辆的机车来说,度过中国铁路最混乱的抗战时期,并且有幸让彩色胶片记录下来,已属幸运。这型机车在西陇海服役了起码有21年,远远超过在胶济铁路服役的时间,留下的照片也多数是在西陇海拍摄的,这大概也是只属于中国铁路的故事。
感谢 @析木分野 和尚先生对于本文写作的支持,本文疏漏之处还请指教。
资料索引
李占才 抗战中的中国铁路运输
天水机务段志
Nasmyth Wilson
Peter Clark Locomotives in China
兰州铁路分局志
甘肃省志-铁路志
20世纪30年代胶济铁路研究
百年铁路安全大事记1876-2008